在構建經濟雙循環的當下,中國品牌如何謀好新站位?11月20日,在國家工信部、上海市政府指導下,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、上海市知識產權局聯合主辦第六屆中國品牌經濟(上海)論壇在上海召開,應邀參加的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、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在論壇上做主題演講,他強調,促進“雙循環”要以品牌建設為龍頭。
中國品牌日的設立,使我國對品牌的重視從企業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,眾多的中國品牌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,而早日建成品牌強國成為企業與消費者共同的追求?,F在,面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格局,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:“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”。的確,在全球經濟形勢劇烈變化背景下,構建“內循環”主體與“雙循環”格局,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。周海江認為,“雙循環”發展,政策、基礎設施猶如人的血管,而品牌猶如血液,高質量的大循環也猶如人,必須血液高質量才會更有精神和活力,由此可見品牌非常關鍵。
周海江在演講中闡釋了促進“雙循環”為何要以品牌建設為龍頭。國內大循環需要以高質量品牌為龍頭。國內大循環一定是高質量的大循環,需要培育一大批代表高質量的自主品牌。2015年,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,要“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、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、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。習總書記的論斷深刻地點明了中國企業成長的方向和路徑。新形勢下,“擴大內需”與“消費升級”正是包括紅豆在內的中國制造業和中國品牌企業的新機遇。高質量的國內大循環,絕非假冒偽劣的大循環,這需要切切實實落實到中國品牌的建設上,以品牌來牽引,激發品牌活力,打造和形成一大批代表高質量的自主品牌。我們企業要明白,再靠便宜贏得市場是死亡游戲,消費升級,供應不升級,就是被淘汰的對象。企業要積極進行品牌建設,要充分利用互聯網、物聯網、5G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優勢,形成一批具有新時代引領性的自主品牌。
促進國際循環需要世界級品牌為龍頭。國際循環需要打造一批世界級品牌,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,離不開世界級品牌的支撐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任何國家都須充分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應對挑戰。那么如何更好的促進國際循環?在近年中國人力成本紅利漸失以及產業轉移,倒逼國內產業快速轉型升級,也需要我們打造一批世界級品牌,以其為龍頭促進高質量發展。因為一方面,品牌代表著市場擁有。國際市場是國際品牌在劃分,國內市場是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共同劃分。品牌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象征,背后是人力、物力、智力、財力以及文化綜合實力的較量。目前全世界的主要品牌多集中在發達國家。在2019年《福布斯》發布的世界品牌100強中,中國僅一家企業上榜,且居97位。中國企業要參與國際市場劃分,就必須有一大批強勢的自主品牌,世界級品牌。另一方面,品牌才是各產業鏈的鏈主。中國的很多產業都是“被第一”,看起來擁有龐大的生產規模,而自己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,品牌擁有者獲得巨額利潤。要掌握國際分工主導權、實現低碳經濟,必須打造有影響力的世界品牌。
如何打造高質量品牌?紅豆的實踐是做好品牌的三大支撐:技術、文化、社會責任。打造高質量品牌,技術是首位,要始終堅持創新在企業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。集團正加快“智慧紅豆”建設,加大技術研發,先后推出“小白T”“紅豆絨內衣”“抗刺扎自修復免修補輪胎”等爆款產品,來不斷提升品牌的高技術支撐。集團還通過以黨建引領紅豆文化,持續打造紅豆七夕節,來不斷豐富、提升紅豆文化,來做好品牌的高文化支撐。高度的社會責任為企業贏得市場和口碑。紅豆還通過做好企業的發展定位、內部定位、社會定位來做好品牌的高社會責任支撐。紅豆集團堅持“八方共贏”理念,即實現與股東、員工、顧客、供方、合作伙伴、政府、環境、社會(社區)八個利益相關方的共贏,讓紅豆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,也讓紅豆品牌真正扎根人民心中。(文萱)